浅聊中英语言三大差异
一门的语言的特点与这门语言创造者的行为模式息息相关。中英语言的差异,本质上可以说是因东西方文明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的。整体上,中国人含蓄内敛,语言讲究意境美;西方人开放直接,语言强调严谨美。
下面,本系列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聊一聊中英语言的差异,希望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找到英语写作的语感。
首先,中文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意合和形合的相对概念是语言学家王力(1944)提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中文偏重“意义”——语义连贯,讲究句与句间隐藏的逻辑关系(semantic connection),大多省略连词;英文偏重“形式”——注重外在形式上的规范,强调用句法和词汇手段(syntactic or lexical devices)演绎和推理。
作为中文的native speaker,其实我们对汉语短句的逻辑解读能力早就潜移默化地刻在我们的语言DNA中了。举几个例子:
1. 让步关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这句中文谚语短小精悍,两个小分句体现韵律对称,却没有严谨的连词体现辑关系。其实,再读会发现这里隐藏了一个让步条件:“我不招惹别人,除非别人主动来欺负我。”
英语的参考译法:“We will no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这里,补充的让步连词“unless(除非)”串通起了前后两小段句的让步逻辑关系。
2. 假设关系:
你还不走,我就叫朋友了。
本句依旧没有连词,但中文读者一看便知意思——前面的“你还不走”不就是一个if表如果的假设嘛!要用英文表达便是:“I will call out my friends if you don’t leave.”
条件连词“if”将中文两个短句需要“意会”的假设关系在形式上补充完整了。
3. 因果关系: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本句出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英文译本参考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2007):“Now, let me leave off writing, for I am on the point of shedding tears. How I miss Peiping.” 老舍先生的原文一句话中就有三个动词,四个分句,每个分句间缺乏显性衔接,明显体现了中文的“意合”特点。
再看英译版,张培基先生为突出各动作间的层次先后,将原文分译成两句,并根据句意增译了连词“for(因为)”以突显分句间的因果关系,更方便英文母语读者理解这段话的情景。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英文的行文需要各种连词(unless、if、for等)来体现句子间的逻辑,而不像中文惯用短小精悍的短句,将句子意义和逻辑联系囊括在字里行间。
除了连词的区别之外,形合意合的区别还体现在汉语少用代词,而英语中为了指意的明确性,代词是必不可少的。
例(1):He cooks for his wife every night.
他每晚都给(他的)妻子做饭。
这个例子中,wife的限定词要与主语He对应,前需用物主代词his;同时,现在时的谓语动词cook还要体现第三人称单数(third-person singular),后面需加s。而汉语中,如果将“他的”译出来,反而显得啰嗦,因汉语思维认为如没有单独说明,那“妻子”就一定是“他的”;汉语也不需要通过变换谓语形态来体现不同时态。
例(2):Baby monkeys spend much of their time rubbing against their mothers skins, putting themselves in as close contact with the parents as they can.
猴宝宝会花大量时间摩擦(它们)母亲的皮肤,尽可能地保持(自己)与(它们)父母的亲密接触。
同样,这个例子英文文段里有大量代词(包括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的使用。但用中文表达时,括号里的限定代词都可以略去,并不影响读者理解文意。
以上关于连词和代词的例子虽简单,但也能看出英文严谨的结构。总的来说,学习和了解汉语的“意合”和英语的“形合”,并主动体会两种语言体系间的区别,有助于我们表达出更地道自然的英语。也借此提醒同学们,在日常写作练习中要克服中文“意合”的惯性思维,多留意文中的时态、人称、冠词等小细节,反复检查,化“意合”为“形合”,成为英文写作的进阶选手。
参考文献: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